查看原文
其他

《史学史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2024-09-13


 目  录 

中国古代史学

唐代政治斗争与武士彟形象之变迁

杨永康;王宇男

辽代记注官初探

吴凤霞

细碎间见其统绪

——洪迈《容斋随笔》之史学史识见

朱露川

中国近现代史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历史不容否定

——驳英国蓝诗玲等人的荒谬观点

王宪明;姬泰然

唯物史观与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思路的转变

——以谭丕模《清代思想史纲》为中心的讨论

王   豪

日记视域下张舜徽的历史文献学与学术批评

舒习龙

外国史学

论李维史学的命运观念

陈金海

乔治·芬利的古典文明衰亡说

吕厚量

柯林武德的世界史学叙事及其缺憾

顾晓伟

方志学

论宋元方志中的“乡里”类目

王   旭

史林偶拾

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牛子晗

《文心雕龙·史传》与《世说新语注》缺载范晔《后汉书》原因蠡测

吴圣武

学术信息

2022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许洪冲;樊柏宏

史学精粹

史学精粹


 内容摘要 


唐代政治斗争与武士彟形象之变迁

杨永康;王宇男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唐代政治斗争对武士彟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武士彟形象随着政局的演变而变化。在“废王立武”的皇后废立政治斗争取得胜利之后,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通过赠官、加爵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高武士彟的政治地位,令其配享唐高祖庙,武士彟被许敬宗塑造成太原元谋功臣的核心人物。武周革命之后,武士彟被尊奉为武周太祖,为了论证武周政权的合法性,李峤将武士彟建构成舜、禹一样的圣王,其完美形象被推至顶峰。李唐复辟之后,武士彟的政治地位陡然下降,其形象也跌至谷底,最终被史官塑造成“迂诞取媚”的平庸之辈。武则天在政治斗争中的成败,直接地影响着武士彟政治地位的升降,进而影响到官方对武士彟形象的塑造与书写。

关键词:武士彟;《攀龙台碑》;武则天;武周革命



辽代记注官初探

吴凤霞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辽代因修起居注而设记注官,但《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所列起居舍人、起居郎并不是记注官,所谓的“起居舍人院”也并不存在。辽代的记注官为使职化差遣之职,由牌印郎君、翰林都林牙等兼任。牌印郎君属于皇帝身边近侍,隶属于牌印局,翰林都林牙(总知翰林院事)属于朝官中的文官,可能隶属于大林牙院。辽代记注官皆以契丹文化人充任,这与辽代皇帝为中心的政务运作系统普遍使用契丹语有关。辽代记注官所编《起居注》失之于略,根源在于诸司供报送录制度不健全,以及记注官听闻议政的权力有限。辽代记注官之设,既弘扬相延数代的编修《起居注》传统,也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

关键词:辽代;记注官;牌印郎君;翰林都林牙;起居注



细碎间见其统绪

——洪迈《容斋随笔》之史学史识见

朱露川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摘   要:宋洪迈《容斋随笔》所撰千余则随笔中,包含着涉及历代史著、史家方面的讨论,内容涵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四个阶段。本文通过对《容斋随笔》有关史学的零散随笔进行纵向的梳理考察,并对其中重要者作深入分析,于细碎之间抽绎出洪迈学术体系中的史学识见及其思想价值之所在。借助对洪迈论史学笔记资料之二重性的运用,反思其对于认识中国史学之特质的价值。

关键词:洪迈;《容斋随笔》;史学史之史;宋人笔记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历史不容否定

——驳英国蓝诗玲等人的荒谬观点

王宪明;姬泰然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针对英国“中国学者”蓝诗玲等所提出的历史上本无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系由20世纪20年代以后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意识形态构建而成等观点,论文从中国历史文献的战争命名法、19世纪中期历史当事人对鸦片战争的态度、清末民初中国历史教科书对鸦片战争性质及其严重后果的认识和评价等层面,批驳其观点的荒谬,揭示其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偏见与无知,呼吁中外史学界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共同努力,澄清错误观点,帮助各国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史学传统;“春秋为尊者讳”



唯物史观与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思路的转变

——以谭丕模《清代思想史纲》为中心的讨论

王   豪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   要:清代学术思想史自清末以来即为近代史家所重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代学术思想史领域又出现了不少新的成果,其中谭丕模所著《清代思想史纲》即当时较有特点的一部。该书之成一方面得益于当时北京师范大学文史学科对于清代学术思想史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由唯物史观的传播所促成。该书大体赓续章太炎、梁启超对于清代学术思想史论述的思路,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大学教育影响的痕迹;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该书则不乏新见,这主要由唯物史观所赋予。在唯物史观和时势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思想史的写法开始兴起,并逐渐取代学术史的写法,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思想史领域的主流。以《清代思想史纲》一书为中心展开的相关讨论,一方面呈现了以大学教学、研究活动为媒介,近代史学研究推陈出新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亦反映了近代以来史学研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唯物史观;清代学术思想史;谭丕模;《清代思想史纲》



日记视域下张舜徽的

历史文献学与学术批评

舒习龙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张舜徽先生一生钟情于历史文献学的思考与研究,所作日记蕴含有丰富的校雠学、目录学、校勘学等分支学科的分析与思考。张氏初步建构的历史文献学体制,对改变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偏狭而单一的状况,恢复历史文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进而推动历史文献学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氏的学术思想形成于民国时代。他对学术本原的追求、识见为高的求索、学术经世的倡导以及博学会通的强调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张氏以史学家的批评视角来评析学术发展中的得失利弊,形成独有的学术批评话语和方法。在张氏的学术思想中,历史文献学是基础,学术批评是其学术品性的表征。

关键词:日记;张舜徽;历史文献学;学术批评



论李维史学的命运观念

陈金海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   要:李维史学中的命运观念用fortuna、fatum等多种词汇形式表达,从而传递出不同状况下不同层面之内涵与意义。命运作为一种人类无法完全掌控的力量,在李维笔下源于诸神又超越于神意,其实质是以偶然性来展示历史进程中某种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因素。李维以通史之眼光,透过诸神或神意、人的行为与命运之互动,看到了pietas等德性力量,并试图以此来解释命运,表现出一种对罗马民族精神的内向观察以及一定时空场域而具有宗教伦理色彩的历史性反思。李维尝试以此相对不变之道德理性来解释历史变化,但面对历史之复杂性又无法完全化解。李维史学的命运观集中展现了这种具有内在张力的历史思想。

关键词:李维;《建城以来史》;命运;虔敬



乔治·芬利的古典文明衰亡说

吕厚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摘   要:乔治·芬利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和德意志大学教育共同塑造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他在其巨著《希腊史》中提出了古典文明于公元3-8世纪期间缓慢衰亡的学说,认为专制政府强加给普通民众的沉重财政负担是导致这场衰亡的本质原因,并在总结其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现实与未来的历史预言。乔治·芬利对早期基督教客观历史作用的理性分析修正了前辈学者爱德华·吉本的偏颇观点。他关于罗马帝国后期与拜占庭时代早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同著名的皮朗命题存在相通之处。他试图将历史经验教训与现实决策紧密联系起来的历史预言写作模式则为阿诺德·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晚期古典;启蒙运动史学;皮朗命题;乔治·芬利;《希腊史》



柯林武德的世界史学叙事及其缺憾

顾晓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摘   要:柯林武德终其一生都在历史哲学的层面反思和批判西方历史思想中的实质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从而倡导一种彻底的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想。然而,在全球史学史的视野下,将柯林武德关于世界史学的探讨对勘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讨论,可以发现柯林武德并没有从东方的中国或印度开始讨论历史学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而是将希腊的希罗多德看作是科学历史学的开创者,不自觉地将自己预设的“科学历史学”的标准当作了一种实质,从而没有将历史主义思想贯彻到底,不免落入他自己所深刻批判的实质主义的陷阱之中,带有不可克服的欧洲中心论的色彩。当然,在柯林武德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出现了斯宾格勒、汤因比、雅斯贝尔斯等人对于欧洲中心论的批判,突破了黑格尔以来世界历史的线性进步史观,但关于世界史学的讨论还是凤毛麟角,由此也不应苛责前人。进一步而言,柯林武德在探讨历史哲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于自我挑战、不断自我反省的精神,仍旧是全球史学语境下不可或缺的史学理论遗产。

关键词:全球史学史;跨文化比较;黑格尔;柯林武德



论宋元方志中的“乡里”类目

王   旭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宋元方志中的“乡里”类目源于更早时代的图经,而其中的地名解释、乡里风物等内容则是承袭了地记的传统。唐代图经记载“乡里”尚不普遍,且内容限于乡数,可能还有乡名。北宋方志记载“乡里”的情况已较普遍,其中祥符《州县图经》“统一体例”的编纂原则确立了“乡里”类目在方志中的地位,不过此时尚未以专门的类目统御之。南宋时,方志中的“乡里”部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记录“乡里”方志的数量大增,“乡里”部分大多有了专门的类目,“乡里”内容大大丰富。“乡里”类目的存在,除了资政以及满足官员基层治理的需求外,还具有教化功能。宋元方志中“乡里”类目的所属关系及编排方式之所以表现出层级差异大、统辖关系模糊等杂乱无章的特点,原因可归结为:方志资料的多元来源、方志编纂的时空差异性、编修者的变化、宋代基层管理体系的“在地化”特色和宋代基层管理体系与方志书写之间存在落差等因素。

关键词:宋元方志;图经;方志编纂;“乡里”类目;乡里制度



排版:金嵌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